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類書:中國古代的「Google大神」

 

本篇是項潔老師數位人文課程的課堂內容和筆記,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項老師的更多著作^^





一、類書是什麼?


類書是摘錄、匯集多種文獻中的原文,按内容性質分門別類地編排組織,以供尋檢與徵引的工具。三國魏文帝時編纂《皇覽》40餘部,專供皇帝閱覽。其後歷代相繼沿襲仿效,依據皇家藏書纂修巨型類書。宋代王應麟稱「皇覽」為類書的始祖。

西方學者普遍認為類書相當於今日的百科全書;而中國學者則說法不一。現代的杜澤遜認為,類書與百科全書的主要區別在於,百科全書對各種知識內容進行綜合歸納後撰寫而成,屬於著述;類書則僅僅將其他圖書中的詞句片段的原文,不加修改地分類匯集在一起,屬於編輯。


[感覺] 類書和搜尋引擎

類書其實就是千年前的搜尋引擎,也就是千年前的「Google大神」,用來滿足快速檢索的需求 XD 現在正巧也在修資訊檢索(IR)的課程,兩邊可以相互對照思考一下^^




二、為何類書?



1. 知識分類


人們總是有快速檢索的需要,有分類才好找東西!

  • 文學/作文章:快速找到典故、炫耀學問
  • 考試:超級小抄
  • 日用:明代才普遍
  • 執政參考:如冊府元龜
  • 知識總匯:通常帝國初期做


類書把知識做成一個樹狀結構:把知識領域分成一些部(categories),部下各有一些目(subjects)



知識結構反應了世界在當時如何被理解,條目(由書籍或篇章而來)反映了概念如何被建構。比較兩部性質相近的類書的知識結構和條目的增減與移動可以看出觀念的改變,是研究中國觀念史/思想史的寶庫。


[感覺] 類書和知識結構

我對「知識結構反應了世界在當時如何被理解」這句話感受頗深呀,這個部落格的分類條目也是不斷根據我的想法的演進在變動著呢 XD


2. 輯而不作


類書目的是摘錄知識,不是創造知識,因此被學者藐視,但其還是有輯佚和考據的價值。

「此體一興,而操斛者易於撿尋,注書者利於剽竊,輾轉稗販,實學頗荒」
–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類書類小序 
"So we digitize – I would prefer to say atomize. Very little-used books are reduced to a bunch of paragraphs"
– Michael Gorman's criticism on Google Books, 2006


[感覺] 類書與內容農場

搜尋引擎跟類書碰到一樣問題:內容農場,市面充斥著一堆垃圾穿鑿附會的文章... 古今英才所見略同 XD~





References


數位人文視野下的知識分類觀察:兩部官修類書的比較分析
項潔 :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系特聘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https://www.csie.ntu.edu.tw/people/bio.php?PID=54

wiki - 類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1%9E%E6%9B%B8

台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http://www.digital.ntu.edu.tw/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