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書摘佳句與反省批判

 

最近在誠品看到一本標題很聳動的書:《被討厭的勇氣》,令人印象深刻,這是一本講哲學和心理學的書,雖然我在大多數議題還是比較贊同佛洛伊德的看法,但被討厭的勇氣中闡述的阿德勒 (Adler) 心理學,描述了一個擁有一定道德高度的觀點,就像黑夜中的一點燦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實踐這種觀點的人事物一定會讓我難以忘懷。

2016.1.17. 初版
2016.2.1. 新增批判
2017.12.23. 排版優化、在不改變內容情形下做文句微調。
note: 一年後回來看這篇心得,以社會學觀點切入本文可以發現眾多不合理之處,有誤導之嫌,然而還是保留這篇文章以供自我回顧。




一、本書簡介



「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葉小燕譯

初版 台北市 圓神舒活網:究竟出版社 2014/11
304 面 14.8x20.8 公分 (哲學系列: 28)
ISBN 978-986-137-195-5 (平裝)
1.人際關係
177.3 103017825




二、讀書心得


簡單的說,本書通篇圍繞著這個概念:我們還不至於脆弱到任由經驗世界來完全操控自己,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型態,我們可以自己選。我們擁有那樣的力量,理智的力量,來創造自由。

我覺得大部分的人痛苦不是真的糾結到經驗世界和理性世界的衝突點,是根本還沒擁有理性:無論是不知道要形塑理性、物質缺乏到無法形塑理性、或是不覺得需要形塑理性。

書摘部分是我覺得不錯的論點,批判部分是我覺得不對的論點,我覺得對每一本書都能提出他的優缺點才有自己思考的感覺,這才是讀書好玩的地方呀^^




三、書摘 (值得學習的部分)



1. 割捨別人的課題


要在人際關係中不受傷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旦踏出與人建立關係的那一步,就難免會受大大小小的傷害,同時也會傷害某些人。

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別人的課題,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把他人的課題切割、捨棄,這就是讓人生卸下重擔、變得單純的第一步。彼此之間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搆得到,卻不介入或干涉對方,是很重要的。

關係愈親近的家人,愈需要刻意將課題切割開來。如果不把握這個分際,一意孤行地將自己的期望強行加諸在別人身上,立刻會變成騷擾式的介入。我們會盡心盡力提供一切協助,可是絕不能進一步介入。


2. 橫向關係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俗稱「歸屬感」。歸屬感並不是待在那裡就能得到,必須自己主動積極參與共同體才能得到。

盡量建立橫向關係,避免權力導向的縱向關係。無條件相信,相信別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這才是信任。當你能信任別人,就表示你把他當成夥伴,如果別人成為你的夥伴,就表示你在所屬的共同體中有個可以安身的地方,也就是你能獲得安身的歸屬感。

或許有可能被欺騙、被利用沒錯。決定要不要背叛的並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你只需要考慮自已怎麼做就行了。如果想著對方若不要背叛我,我就給予同等的回報,那就是完全有擔保或有條件下的信用關係。

我們會對幫忙做事的夥伴說聲謝謝,或者用真高興來坦率喜悅的心情,或說多虧有你幫忙等等,這就是橫向關係為基礎的鼓勵方式。『謝謝』並不是評價,只是單純表達感謝的詞彙。人在聽到感謝的話時,就明白自己是對他人有貢獻的。

當對方看起來是幸福的,就單純給予祝福,那就是愛。在彼此束縛之下而結合的關係,是撐不了多久的。悲傷的時侯,就盡情悲傷吧,正因為想要逃避痛苦或悲傷,才會綁手綁腳,沒辦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人只有在感覺「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的時侯,才能真正感受到愛。


3. 人生的選擇


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已的生活方式。認同的需求讓你不自由;關於自己的人生,你所能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

某種程度上我們希望有人介入、想讓別人決定你自己的道路。要判斷別人對你有什麼期望、希望你扮演什麼角色,似乎沒那麼困難,可是要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卻不容易。自己期望什麼?想變成什麼?想過什麼樣的人生?這些具體的樣貌實在太難想像。

然而,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這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干預的。老是尋求認同、在意他人評價,到最後我們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希望不讓人討厭或許是我的課題,但要不要討厭我就是別人的課題了。

因此,變得幸福的勇氣中,也包含了被討厭的勇氣。


4. 認真活在當下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
所謂的肯定自我是明明做不到卻要暗示自已我可以、我很強,這種想法也會連接到優越情結上,算是欺騙自已的一種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接納自我是在自已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已,而且盡最大努力朝目標前進,不欺騙自已。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我們只能生活在當下...正在動作的,既是過程也可以當成結果。不要用直線去衡量自已已經到了哪裡,而是要看待每一個剎那是如何渡過的。




四、《被討厭的勇氣》批判


上面寫了許多值得學習的部分,當然也要提一下這本書的缺失,來平衡報導一下XD


1. 權力關係


小心!本書用哲學家和年輕人形成一種上對下的權力關係,讓你以為哲學家的觀點比較對,這是很危險的暗示。不知道作者為什麼這樣安排,可能是這種心靈療癒書慣用手法吧(?),阿德勒這麼崇尚自由理性的人應該也很想打作者的頭吧。


2. 有限理性


有讀過這本書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我的書摘沒有提到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內容,理由很簡單,因為:

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內容是錯的。

心理創傷不存在是錯的。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是錯的。

原因也滿簡單的,我們是在經驗世界中「模擬」理性世界,所以當你無法模擬理性世界 (像是心靈創傷) 的時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想辦法「重新模擬理性」,而不是鬼扯目的論和勇氣。

另外,書中提到的憤怒作用機制連我這個工科的都知道是先有激素作用讓皮脂層 (模擬理性的腦部) 降低領導決策地位才產生行動,目的論那段鬼扯到我看了都有點生氣哈哈XD

基本上,把書中提到的主張前面都加上「理性可以正常運作時」,會發現泛用性變好很多。不過當你要定義「正常的理性」時,又很多人要跟你嘴炮了... XD,所以吵了幾千年的紛爭這裡當然也是解不掉,所以不用奢求看了這本書就沒煩惱了,不過知道「煩惱從哪來」和「部分的煩惱可以靠理性解決」倒是滿重要的^^"





References


《被討厭的勇氣》





技術提供:Blogger.